中国政府网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手机版 微信 微博 繁体登录注册

湖北日报重磅报道:咸丰大山里有支“不走的工作队”

2021-10-29 18:21 湖北日报

保持军人作风,一茬接着一茬为乡村振兴出力
咸丰大山里有支“不走的工作队”

咸丰,高乐山镇龙家界村。

山连着山,一眼望不到头。

10月24日,晚秋时节。

山坡上,成片的油茶树,几个农民正在采摘,不一会儿就装了满满一麻袋。

“等这油茶完全成熟了,每户可增收1000多元。”看着高矮不等的油茶树,59岁的李经刚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。

李经刚是湖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驻龙家界村工作队队长,也是一名退役老兵。

“油茶1010亩、白茶180亩、烟叶250亩、民宿3栋……”李经刚掰着指头算账。

两年多时间,在这个平均海拔1200米、山广人稀的村子里,李经刚带领两名年轻队员发扬不怕苦、不怕累、敢啃“硬骨头”的精神,推动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,把军人的优良作风印刻在村民的心里。

▲乡村旅游成为龙家界村重要产业,图为村旅游接待中心

拿着镰刀上山找水源

“你看,这是我们组织村民修的蓄水池,足有1500立方米。”

开车围着大山转了好几圈,又步行走过一段小路,李经刚把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带到一处蓄水池前。他说,蓄水池解决了7个村民小组、1000多人的吃水问题。

龙家界村是典型的山区村,16个村民小组、496户村民,居住在14.72平方公里的大山里。组与组之间,往往相隔十几分钟的车程。

作为机构改革后新组建的驻村工作队,省退役军人事务厅驻村工作队是全省最“年轻”的驻村工作队之一。

2019年3月5日,来自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办公室的李经刚、省荣军医院信息中心的张卓、武汉军供站纪检监察室的陈军来到龙家界村。三人中,仅李经刚有过乡镇工作经历。

“山路上,一盏路灯都没有,越走越黑,越走心里越发慌。”至今,张卓还忘不了刚进村的情景。

彼时,村民大多靠打工和种植传统农作物为生,村集体无产业、无收入。村里只有主干道是水泥路,通组及小组内部互联路大多是泥巴路,7个小组村民吃水靠人挑。

李经刚带着张卓和陈军,用了40天时间,跑遍16个组,了解村民急盼解决的问题。

为解决村民的吃水问题,工作队和村干部一起,拿着镰刀和木棍,一边开路一边驱赶虫蛇。3个月后,他们终于在12组的山上找到一处水源。

2020年,蓄水池建成,千余村民挑水吃的历史被改写。

▲村民唐树高家失火后,在驻村工作队帮助下住进了新房

奖补带动激励村民积极性

“不比环境比贡献,不比时间比效率。”这是李经刚常说的话。

为解决村民小组内部互联路泥泞和院坝杂乱的问题,李经刚想出了奖补的办法。

修互联路,政府每平方米补贴一包水泥;院坝硬化,每平方米补两包水泥。砂石和人工由各家各户解决。

“刚开始还担心村民反对,后来看到越来越多的村民热火朝天干了起来,心里别提多高兴了。”李经刚说。

随着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户门口,龙家界村的村容村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龙家界村是个传统村落,木质房屋众多。

2019年,村里两户人家因电线老化失火,引起工作队的关注。他们与村“两委”一道,以此为案例,一方面在全村开展消防知识宣传教育,另一方面通过奖补政策,鼓励村民更换新的电线铜线并穿上阻燃管。经验收合格后,给予每户奖补700元,并配备灭火器等消防器材,消除火灾隐患。

乡村振兴,没有产业则不可持续。

通过调研,工作队带动村民扩大油茶种植面积,鼓励白茶和烟叶种植,推动发展民宿旅游产业。

在龙家界村旅游接待中心电商平台大门上方,红色的五角星格外显眼。旁边,两栋民宿已开始试营业。李经刚说:“这一片将建造20多栋民宿,并在山上修建栈道、观景平台、绿道,打造国防教育基地,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避暑、观光旅游。”

据了解,截至目前,工作队已争取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定点帮扶资金320万元,社会帮扶物资100万元,协调各级部门帮扶资金2000余万元用于村旅游接待中心电商平台、木质房屋电线改造、村庄环境整治、扶贫产业管护和水电路网等设施建设。村里形成了以初具规模的白茶、油茶种植为主导的农业产业,村集体两年多时间累计收入达33万余元。

▲在省退役军人事务厅驻龙家界村工作队协调下,村里建起远程会诊中心,村民足不出村就能接受专家诊疗

深山里建起远程会诊中心

在龙家界村卫生室里,一个远程会诊中心引起记者的注意。

卫生室里,45岁的村医姚秋玲正在整理酒精、口罩等防疫物资。

姚秋玲介绍,从前,这里只能诊治一些常见病,遇到复杂病症,村民只能去咸丰县、恩施州或武汉的医院。现在有了这个远程会诊中心,村民可将医院的检查结果上传,得到武汉专家的诊断意见,方便多了。“除了线上诊断,专家还通过视频连线,定期给村民传授卫生健康知识,很实用。”她说。

这是省荣军医院与省退役军人事务厅驻龙家界村工作队共同搭建的“龙家界村远程会诊中心”,于今年9月24日挂牌投用。

“出行不便,看病难,是村民们的‘急难愁盼’问题,也是长期困扰工作队的一大难题。”李经刚告诉记者,结合远程会诊中心,针对性的开展送药下乡,将有效改善群众就医环境。

扶危济困,是工作队一直在做的事。

43岁的田孟国是一名退役军人,妻子去年因病离世,留下9岁的女儿。工作队队员得知情况后,第一时间上门走访慰问,给予救助。

7组村民杨通培之子杨山,因母亲改嫁、家庭条件不好而产生厌学思想,初中二年级时辍学半年。每逢有人上门,杨山都会从后门离开,避而不见。

工作队了解情况后,为父子俩申请了民政救助,积极联系教育部门为杨山办理转学手续,并多次与其沟通。最终,杨山重回校园读书。

▲省退役军人事务厅驻龙家界村工作队队长李经刚(中),队员陈军(左)、张卓

一锤接着一锤敲,一茬接着一茬干

“在大山里驻村工作两年多,感觉亏欠最多的是谁?”

面对记者的这个问题,李经刚、张卓和陈军三人沉默了好一会儿。

“我感觉亏欠最多的,还是我的老母亲。”李经刚首先开口。

2019年国庆节,李经刚年过八旬的母亲病重,刚刚回到家的他接到村里的电话,他二话不说赶回村里。2020年3月,母亲因病去世。办完母亲的后事,李经刚第一时间赶回龙家界村,参与疫情防控工作。

“都说养儿防老,但我这个儿子确实做得很不够。”李经刚说完,已红了眼圈。

33岁的张卓驻村时,女儿不满1岁。妻子为了支持他的工作,辞职专心在家带孩子。去年12月,小儿子出生,妻子有些力不从心。

“这两年亏欠家里的太多,只能回去后再补偿。”张卓说。

46岁的陈军驻村时,女儿正值初三。今年,他递交了继续驻村的申请。

“因为还有梦想没有实现,我想看到村里的民宿度假区和国防教育基地建成,看到老百姓走上致富路。”陈军说。

工作队的付出,村民都看在眼里。

“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,感谢驻村工作队的关心!”10月25日,在龙家界村1组,53岁的唐树高说。

2019年的那场火灾,将他和弟弟的两栋木屋烧毁。当晚,李经刚带着工作队赶到现场,组织人员将被火烧伤的唐树高送医院治疗,组织捐款,还协调资金帮助哥俩重建住房。如今,他们都住进了新房。

唐树高说:“工作队的作风令人感动,也让我认识到,如果个人不努力,党的政策再好也不顶用。现在我每年打零工能挣2万多元,还种了水稻和莲藕,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。”

当了10年村支书的杨胜华感叹,工作队不是“动嘴皮子”,事事亲力亲为,还经常帮助村民打扫卫生、干农活,他们扎实的军人作风令人钦佩。

由于年龄原因,李经刚即将结束驻村工作。

“说实话,真舍不得走。如果不是马上要退休了,真想再干两年,以后的任务就要交给你了。”李经刚对身旁的陈琳说。

陈琳今年51岁,来自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规划财务处,是驻村工作队队长的继任者,也是一名退役老兵。

他对李经刚说:“放心吧,老李!我们‘一锤接着一锤敲、一茬接着一茬干’,一定会让龙家界村越来越好!”

乡村振兴路老兵有担当

十堰: “合作社+农户”发展产业

房县尹吉甫镇珠藏洞村党支部书记华霄,是一名退役老兵。
2017年5月,华霄注册成立专业合作社,发展种植养殖基地,探索“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产业发展模式。合作社带动全村种植中药材400余亩、蔬菜200余亩、高粱300余亩,发展多个养殖大户,建起高粱酒加工作坊,村民收入不断提高。
2020年3月初,村干部牵头成立艾草种植专业合作社,采取“村集体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发展艾草种植1000亩,通过“租金+薪金”方式带动农户增收致富。今年,预计可收割艾草10万公斤,村民纯收入可达30至40万元。

华霄表示,将新建4个艾草临时存放仓库和1个初加工厂,形成从种植到加工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。

宜昌:一批老兵成为乡村致富带头人

宜昌乡村振兴战场上,退役军人是一支不可或缺的硬核力量。

远安县茅坪场镇白云村,“兵支书”王运红在4年多时间里,把一个村集体负债累累的贫困村变成年集体收入达30多万元的小康村,村民年均收入达3万元。

今年33岁的宋涛曾是一名特种兵,退役回到家乡秭归县屈原镇后,带领乡亲们发展脐橙产业,利用电商平台帮助销售农产品,成为乡村致富带头人。

宜都市陆城街道十里铺村党总支书记张忠全也是一名退役军人。2011年以来,他带领村干部实施“治污”“治养”“治乱”三治工程,一度脏乱差的十里铺村实现美丽嬗变。

荆州:空壳村变“富美”社区

25年前,一句流传甚广的“好男志在四方,好女不嫁向阳”,曾让监利县新沟镇向阳村“远近闻名”。

25年后,向阳村已成为全国文明村。这离不开“兵支书”顾想平的付出。

1989年,顾想平退役回到家乡,1997年担任向阳村(社区)党支部书记。上任后,顾想平走访党员群众,调整组建新的“两委”班子,带领班子在村里倡导实行“听百姓说事、让党员议事、为群众干事、请党员群众评事”的“四事合一”公开管理模式。

顾想平以土地入股等方式,大力招商引资,新办灰砂砖厂、彩瓦厂、锯板厂、酒店、家具城等,引进食品加工等企业,形成了现代农业以及物流、商贸等产业,空壳村变成了“富美”社区。

孝感:退役女兵致富不忘乡亲

在应城市郎君镇土桥村,有一家养殖观赏龟、甲鱼、毛蟹、龙虾、黑水鸡等名贵品种的农旅公司,带头人是退役女兵程小丽。

程小丽出生于1980年12月1日,1999年从某部通讯连退役后,只身前往杭州打工。2012年春节回乡期间,她萌生了利用本村闲置滩涂繁育宠物龟,推动产业兴村的念头。次年4月,她在土桥村投资1000余万元注册成立了湖北云顶科技公司,农旅融合发展,企业红红火火。

致富不忘乡亲。程小丽捐资10万元支持土桥村美丽乡村建设,公司常年聘请村里的农民20余人,每年帮助村集体获得10万元收入。

黄冈:昔日护旗手 今朝农机手

合作社理事长、新型职业农民、返乡创业青年、农机职业技能竞赛冠军……

30岁的武穴市锐彦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愉锐身上,标签很多。

杨愉锐曾是武警北京总队天安门支队国旗护卫队的一员。退役后,他放弃部队安排的一线城市就业机会,选择农村,服务农民。

农业的根本出路在机械化,杨愉锐把这句话刻在心里。

2016年元月,杨愉锐动员4位好友共同投资300多万元,添置50多套先进农机装备,成立了武穴市锐彦农机合作社。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,带动周边3个村45户农民增收,每年每户发放红利9000元。

恩施:绿色产业搬出“金山银山”

巴东县绿葱坡镇野花坪村,“兵支书”王祖华曾在西藏军区某部服役3年。

退役后,王祖华跑运输、开公司。看到村里没通公路,他拿出自己的积蓄,和乡亲们一起改建了一条3.4公里的道路。15年间,他带领村民办起农家乐和民宿,400多户农民走上了增收致富路。

蔡立勇是宣恩县李家河镇金陵寨村人,2015年退役回乡。

2016年7月,蔡立勇在金陵寨村创办生态农业公司,带领村民进行土壤改良,在曾经贫瘠的土地种上白柚、樱桃等经济林,林下套种大头菜、辣椒、土豆。仅大头菜和土豆两项,一年就可为农民带来40余万元收入。

《湖北日报》(2021年10月29日 第15版

附件:
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

 已阅 0  打印   关闭